健康中国战略2030提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就是很多医院的抓手之一。
在第十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八家国内医院的管理者分享了自家医院的探索经验。
姜保国: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我确实很高兴参加这个年会,因为这个主题跟我过去10年的工作相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一直致力于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开门见山点出自己的主题。
“事故现场,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24分钟,最长150分钟”;另外,“院前转院时间平均45分钟,最长181分钟”;“即使进入医院,患者也需要17.5分钟才能手术”。急诊科大部分都是内科医生做主任,很少有医院有创伤救治中心,“院内没有多发伤的救治团队”。
姜保国点出了当前整个创伤救治的现状,然后指出“中国亟待建立一个创伤救治体系”,“让多发伤患者有更多生命存活机会”。
早在2006年,他就在北大人民医院建立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2010年,他再次组织国内大学、医院,希望建立全国的严重创伤救治的规范。这些年,他一直在推动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他特别提到,全球范围类创伤相关的救治目前主要有三种: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综合医院的创伤救治中心,就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建立的模式;综合医院里借助MDT发展创伤救治。这些模式可以供国内借鉴。
王劲:京北卒中救治新模式
清华长庚医院地处北京城区北部,辐射昌平、顺义等京北区县。医院副院长王劲则分享医院在本区域探索卒中救治新模式的经验。
他介绍,京北地区的年卒中发病率236.2/10万,农村人口为主。京北地区缺血性卒中占74.3%,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约7500例。而且,以每年卒中复发率按11%计算,全京北地区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约8000人。北京地区农村人口的卒中患病率、死亡率高于城镇地区。
而且,王劲指出京北地区的卒中防治压力,“医疗资源有限,会诊转诊需求”;“院前急救体系相对完善,但缺乏区域内协调及联合救治能力,有卒中救治资质的公立医院仅16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华长庚医院寻求打造区域卒中救治新模式。首先,医院希望以15家公立医疗机构以及120/999为示范,逐步形成覆盖京北全区,囊括卫生服务中心到三级医院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救治网络。而且,医院寻求政府支持区域卒中防治智能网络建设,优化卒中救治。
韦铁民:三甲医院助力卒中二级中心建设
2016年,丽水市中心医院取得“高级卒中中心”认证,成为国家综合卒中中心。“拿到高级中心认证后,我们开始思考关注二级中心的建设,如何有效地转诊,如果有效地促进二级卒中中心的救治能力”,发挥区域龙头医院的作用,推动丽水市卒中防治体系建设。
丽水市中心院长韦铁民指出,丽水市卒中学会2016年成立,挂靠于丽水市中心医院;而且,学会还搭建了卒中工作专业平台。而且,丽水市依托本地医疗机构,完善市级脑卒中防治体系,培育“二级脑卒中防治中心”11家;培育“脑卒中防治网络医院”22家;将防治关口前移,在乡、村、社区建立前哨筛查点。
丽水市中心医院要发挥龙头作用,韦铁民指出,“高级卒中中心与市属县级医疗机构签订技术推广协议书”;“带动二级卒中中心科研工作”;“推动二级卒中中心筛查工作”;“加强二级卒中中心转诊工作,建设转诊绿色通道”。
除了发挥三甲医院的龙头作用,韦铁民强调,目前重点工作还包括“发挥县级医院作用”。
王金环:县域医院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全国约有1.16万家县级医院,"能开展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医疗机构寥寥无几","救治水平低下,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高";"脑卒中防治实用技术的开展情况"令人焦虑;县域医保政策不完善,院内流程不合理。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基地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金环指出,"打破困境需要多方行动"。
王金环长期担任天津市环湖医院院长,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卓有成效。他特别指出,医院设计符合疾病管理的完整治疗流程,体现对患者全方位服务理念;改革绩效分配制度,以工作量取酬,激励医务工作者;提高临床科室人员整体治疗理念,创造联合诊疗新模式,体现多学科联合优势。
为了"破解脑卒中静脉溶栓的难题",环湖医院特别为患者建立绿色通道,并持续优化。而且,他特别提到,"绿色通道"的DNT时间压缩到小于45分。而且,他强调,卒中中心建设的探索,实际上推动了医院发展。
陈海啸:区域影像中心支撑“五大中心”建设
台州七家主要医院有大量影像设备,“要么过度使用,要么使用严重不足”,“从精益角度来讲是生产不均衡”,需要区域协同。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陈海啸指出。
台州选择区域影像中心建设,“区域影像中心建设要实现信息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分享和诊断协同四大块”。
“区域影像中心建设的基础是比较完善的临床数据中心,我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把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清洗,重新编码”。因此,“七家医院所有影像服务协同,形成一个智能开放式预约”。
“区域医疗资源的实时监控和实时资源规划,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比较均衡的生产方式。”
另外,“医疗资源信息及时调控之后,我们还要建立影像数据中心”。影像数据中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院内自由储存,一部分从运营商租借的共享电信云。
在此基础上,区域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图象、音频实时传送,中心的医生还可以实时操作。“而且,信息整合以后,我们才能比较好实现区域的协调诊断”。“影像搬到云上,实现云影像,患者可以自己读取,医务人员也可以读取”。
最后,区域影像中心的信息系统还实现跟医保卡、健康卡打通。
李敏:构建一小时急救圈
“我们医院距离郑大一附院不到两公里,需要差异化发展。”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副院长李敏指出,“必须对急危重症救治强力推进”。
“我们以构建一体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为抓手,希望建立院前一小时急救圈,院内救治团队协作,完善重症团队保障以及早期康复,助推‘五大中心’的建设。”他进一步补充。
医院成立高效的急危重症救治团队,危急重症管理委员领头,临床医技科室和专责小组配合。医院科学规划,设置最便捷的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的资源配置。多学科并联作战,医院建立以症状为导向的快速救治通道。
而且,“五大中心”引领快速救治通道建设,中心进行服务流程再造,建立标准化流程,进行清单式管理。而且,医院还建立重症快速拓展团队,制定危重患者早期预警机制,应用“News评分”评估病情,实现医务人员全覆盖。
践行分级诊疗,医院构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利用信息系统连接连接二级医院和社区,打造一小时急救圈。
孙万驹:创伤急救中心建设
“创伤急救是对政府和医疗系统应急能力最为严重的挑战之一。区域医疗急救能力是严重公卫事件处置的关键。”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孙万驹院长指出,政府决策层在创伤急救体系建设上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他特别提到,上海以建立紧急救援体系抓手,批建了9个市级创伤急救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在区域创伤急救体系建设上,孙万驹指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坚持区域协同、分级救治的原则,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由专职的创伤急救医师负责创伤患者的院内早期评估、救治与监护及分流;急诊、外科与重症团队的实体化,与专科业务范畴有明确的界定;多发伤等严重创伤患者集中收治到ICU病房。
在院内管理上,他也有一些成熟的建议。所有创伤病人的救治都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运行、管理。抢救人力保持固有人员和动态调配,贯穿始终。创伤病区与重症医学及相关专科对重伤病人联合查房与ICU日常工作紧密衔接。医务职能部门协调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
祝亮:县域五大中心建设
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创伤(复合伤)、脑卒中等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重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伤)情危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而且,基层百姓在面对以上疾病,在预防、发病识别、紧急转运、救治能力、康复与后期指导均存在资源缺乏,得不到第一时间规范的救治。
永城市中心医院尽管是一家县级医院,全市有160多万人口。祝亮院长指出,医院在“打造黄金一小时生命救治圈”中的地位非常关键。经过努力,医院已经建成胸痛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而且创伤中心创建目前正在筹备中。
在谈到胸痛中心建设时,祝亮介绍,医院胸痛中心是以心内科为主体,集急诊科、介入中心、CCU等为一体的综合科室。
而且,他特别提到,胸痛中心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院长任胸痛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任胸痛中心技术总监,统一调配各科室人员轮转值班,保证了核心科室之间的紧密配合,缩短了胸痛病人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