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葛均波 霍勇:胸痛中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发布时间:2019-08-09   点击:

  2019年7月14日,2019年度第二批次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名单正式出炉,共有146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至此,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已达到1063家,其中标准版635家、基层版428家。自2011年国内成立首个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的胸痛中心到2013年建立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再到胸痛中心总部成立加速胸痛中心建设至今,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已经突破1000家,在所有心血管专家和胸痛中心建设医院的共同努力下,飞速发展的胸痛中心正编织起我国急性胸痛救治网络,为国人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在胸痛中心认证1000家总结大会来临之际,特邀请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国胸痛中心监督委员会主席葛均波院士和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梳理我国胸痛中心多年奋战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并指明胸痛中心未来发展方向!

  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

  Q:2011年3月27日,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以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目标的胸痛中心,但是,胸痛中心的建立尚缺乏标准,胸痛中心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难以保证,如何引入标准帮助医院进行更规范建设胸痛中心?

  霍勇教授:2011年第一家以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目标的胸痛中心成立后,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心血管专家们在认可胸痛中心对急性胸痛的救治能力和效果的同时,也意识到胸痛中心规模想要得到扩大和发展,仅凭个人经验传递还远远不够,没有一个能够支撑胸痛中心发展的体系,胸痛中心就无法形成规模,全国急性胸痛的救治网络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在2013年,正式开始筹备建立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在参阅美国SCPC和德国心脏病学会胸痛单元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前期胸痛中心建设的经验,围绕着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制定了我国胸痛中心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建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于2013年9月14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上正式建立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该体系由认证组织机构及《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组成。认证组织机构包括: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指导委员会、认证工作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及认证办公室等;认证标准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和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以及持续改进。

  可以说,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是心血管领域推动行业内自主认证的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质量胸痛中心难以复制的问题,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走上正轨。由于受限于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地理位置和技术能力,直接PCI难以在众多基层医院推广。早期溶栓结合转运PCI的策略是适合我国多数基层医院的首选治疗。为此,认证工作委员会制定并于2015年11月13日正式发布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旨在通过在基层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并与具有急诊PCI能力的胸痛中心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的联动机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网络,由胸痛中心指导基层胸痛中心的现场诊治及转运,实现了大型医院与基层医院的优势互补,以提高对STEMI患者的整体救治能力,完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全面建设。同时,为促进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认证工作委员会于2015年成立了质量控制办公室,制定了质控计划和15项质控指标。

  胸痛中心总部

  Q:自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建立以来,按照认证体系要求,两年内在我国建立了数十家规范化的胸痛中心,但距离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急性胸痛救治网络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胸痛中心建设速度更好地跟上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需求?

  葛均波院士:随着胸痛中心建设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加入胸痛中心建设行列。为进一步争取行政力量的指导,汇集和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推进中国胸痛中心系统化建设,2016年7月1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在苏州成立了胸痛中心总部,同时发起了中国胸痛中心加速计划。该计划预期目标是在严格坚持认证标准的前提下,三年内推动全国1000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将通过培训和教育推动至少2500家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其中至少1500家胸痛中心申请认证并进入现场核查阶段,最终推动1000家左右的胸痛中心通过认证。

  为适应加速计划的需要,2016年正式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设立区域认证办公室,加上原有的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认证办公室,全国共有四个区域认证办公室。另外,2016年8月认证工作委员会在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中遴选出49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基本涵盖了全国大的区域分布。同时,为满足胸痛中心培训和认证工作的需求,从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中甄选了认证专家、培训讲师和暗访专家并分别做了培训,使认证专家、培训专家和暗访专家的队伍不断壮大,为实现胸痛中心加速发展计划做好了专家储备。

  在胸痛中心总部组织和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包括上海、广东、浙江在内的29个省份(含全军)已成立省级胸痛中心联盟,省级胸痛中心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扩大胸痛中心影响力,更加高效的落实各省胸痛中心建设的培训、预审和质控工作。

  2018年8月12日,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联合发布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该标准将助力于胸痛中心构建完整的生命救治链,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率,为实现与国际对接、标准输出奠定基础。

  为规范全国胸痛中心单位的建设、运行和质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胸痛中心再认证工作于2018年启动,再认证工作是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于我国急性胸痛相关疾病救治效率和水平的持续提高,2019年4月12日,胸痛中心再认证第一、二批认证结果公布,50家胸痛中心参与此次再认证,其中49家通过再认证,再认证工作的启动标志着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胸痛中心三全模式

  Q:经过8年来的持续推进和3年的飞速发展,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已经突破1000家,但面临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我们应如何对胸痛中心进行升级,以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事业发展?

  霍勇教授: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和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等行业组织及团体的共同推动下,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势如破竹。但面对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这一现状,如何更广泛、更科学的将胸痛中心建设成功经验推广到心血管病诊疗体系的运作和建立当中将成为未来心血管领域发展的首要任务。“三全模式”的提出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很好的体系支撑,也将极大的助力我国心血管病急救体系的重塑。

  “三全模式”包含三层含义,即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全域覆盖指胸痛中心覆盖到各类人群,包括已病未病、急病慢病等人群;全民参与指尽可能动员更多公众的参与,若没有公众的参与,政府的支持,行业的推进、医师的努力都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全程管理指防、救、治、康相结合,从预防疾病的发生,到对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再到发病患者的急救治疗,最后涉及患者的康复。

  “三全模式”是中国胸痛中心概念的扩展和提升,它将包括区域协同救治、分级诊疗、流程优化等在内的胸痛中心内涵延伸到了跨学科的管理模式,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组织和运营下,形成以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康复中心等为标志的防治救康整体概念。未来,我们将打造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以胸痛中心为抓手,并由单纯的胸痛中心科学的拓展为涵盖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瓣膜病中心的综合性的心血管病管理中心。通过心血管病管理中心,合理信息共享,完善资源配置,将对患者的管理范畴拓展至院前、院中和院后全程,构建快速、高效的心血管疾病一体化医疗体系,从预防、筛查、急救、治疗康复和二级预防等方面为患者建立多维度服务。

  同时,搭建胸痛中心建设的三张网:救治——培训——预防,即胸痛联盟一张网、远程教育一张网、穿戴设备一张网。提升各级胸痛中心建设速度,通过省级联盟建设形成胸痛联盟一张网;依托省级架构建立远程教育一张网,通过互联网快速高效培训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心电监护等可穿戴设备一张网的建立,链接省级联盟架构。

  通过胸痛中心“三全模式”的全面推进,心血管领域的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进而延伸至政策领域,与目前医疗改革的核心政策相衔接。

  健康中国行动

  Q: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胸痛中心建设,国家卫建委和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多次发文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未来,胸痛中心应如何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紧跟健康中国2030战略,守护每个国人的心血管健康?

  葛均波院士:胸痛中心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与国家卫健委和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2015年3月17日,原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提升我国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卫办第189号),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完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的建设,医院内要尽快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诊疗模式,院前急救体系要改变单纯急诊就近的原则,要兼顾就近及送达目标医院的救治能力,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目标。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胸痛中心建设所倡导的区域协同急救模式正式得到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2017年10月22日,原国家卫计委印发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一经发布即受到广泛关注。通知要求各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工作,鼓励满足建设条件二、三级医院建设胸痛中心。通知的发布有利于推动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能力。指导原则进一步地落地实施,将极大地推动中国胸痛中心建设速度,为中国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胸痛救治一张网建设正在提速!

  2019年7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部分明确指出,所有市(地)、县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胸痛诊疗相关院前急救设备设施配备,推进完善并发布胸痛“急救地图”。建设医院急诊胸痛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提高救治效率。《健康中国行动》胸痛中心建设纳入国家行动目标,也就意味着胸痛中心建设成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三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发布中不难看出,国家对胸痛中心建设日益重视,从结合实际完善体系建设,到鼓励满足建设条件二、三级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再到要求所有市(地)、县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层次逐步递进,由此可见国家对目前胸痛中心建设的心血管疾病救治效果的认可,也表明了国家推动胸痛中心建设的决心。

  未来,我们将大力推进胸痛、房颤、心衰、高血压达标、心脏康复以及瓣膜病等心血管学科中心建设,紧密配合健康中国行动针对心血管专业设立的完善院前急救和静脉溶栓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流程、规范高血压的诊疗和管理,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优化房颤等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病因的筛查干预以及抗凝治疗、加强患者慢病管理、多学科联动协同诊疗,改善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等一系列任务,将对患者的管理范畴拓展至院前、院中和院后全程,构建完整心血管疾病防、救、治、康全程管理体系。

  作为我国心血管病救治领域的一次伟大而成功的尝试,胸痛中心建设为我国心血管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崭新模式,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信,未来胸痛中心模式必将引领中国心血管病救治体系不断改革和健全,铸就更辉煌的成就,使我国从心血管病大国逐渐转变成心血管病诊疗强国!

联系我们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