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G I/PG II)
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 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 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 I降低;PG 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有关;PG 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
PG检测最适合健康体检,常可以发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而其中很多患者当时无明显症状。
参考范围
临床建议
PG I>76ng/ml且
PG I/PG II>3
正常范围
PG I≦76ng/ml且
PG I/PG II≦3
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大,为胃癌高危人群,需要立即进行胃镜检查,并每隔两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PG I>76ng/ml且
PG I/PG II≦3
考虑浅表性胃炎、早期HP感染的可能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
1、冠心病风险与严重程度评估
Lp-PLA2参与血管内皮炎症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2、脑梗死风险与再梗死风险的评估(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
Lp-PLA2同时也与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动脉斑块破溃或脱落,易造成脑卒中。
尿微量白蛋白(MAU)
1、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早期存在可逆性,如果能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治疗,肾脏损伤有可能恢复,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帮助其早期识别及监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可以做为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指标之一。
2、心血管疾病:
已有研究表明,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脑、肾及血管损伤的标志,因此它被认为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尿微量白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和死亡增加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与全身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可能是因为非酶糖化蛋白质聚集在肾小球基底膜,使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增加,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同时也积聚在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壁上,致大动脉中层脂质堆积和微血管病变。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不仅是急性应激反应的结果,而且与全身血管功能不良,从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时应激反应引起血管急性损伤,会出现短暂性尿微量白蛋白增加。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对A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因此尿微量白蛋白不仅是判断临床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心血管病变的一个预测指标。
3、高血压病肾损害
最近一些临床研究对高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相关性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观察,表明尿微量白蛋白是高血压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主要与收缩压相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患者心肌肥厚、空间隔增厚、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尿微量白蛋白阴性者,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目前认为对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必须强化高血压的治疗,其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骨钙素(BGP)
1、青春期骨代谢情况监测
BGP浓度的迅速增加发生在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年龄,其浓度峰值出现的年龄与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致,女孩在12岁时BGP达峰值水平,男孩在15岁时达峰值水平,如果此时骨代谢水平低,成骨细胞生成少,势必会影响儿童一生的身高。
2、中老年骨质疏松检测
老年男性由于体内的睾酮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骨量的不断丢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合成逐渐减少,而骨分解增加。反映了骨代谢从年轻时呈正平衡到老年时呈负平衡的变化规律,提示对老年男性应高度警惕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骨量的丢失与血清钙、BGP的变化和骨质疏松有密切相关。而钙不仅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而且是需求最多的矿物质元素。但是在女性绝经期时BGP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因为绝经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密度下降、BGP升高导致骨基质形成不足,影响钙盐沉积。使骨消融增加,骨丢失加快,刺激破骨细胞活性,骨转换率升高,破坏了骨形成和骨吸收间的平衡作用,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使细胞外的BGP的含量升高。
3、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
血清骨钙素做为一种反映骨代谢的系列化指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辅助诊断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即非骨转移者,半数以上病例血清骨钙素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当伴发骨转移时,血清骨钙素水平呈增高趋势,且转移越广泛,增高越明显。这提示我们注意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骨钙素改变,特别应注意其水平的动态变化,若逐渐升高,或已接近甚至超过正常上限,应警惕骨转移的发生。
铁蛋白(Fer)
1、铁蛋白与慢性肾脏疾病的关系
慢性肾病长期依赖透析维持治疗者中,有一半人血清铁蛋白水平可高达500ng/ml,血清铁蛋白大于800ng/ml的透析患者,有更高的CRP水平及更糟糕的营养状态及感染可能,指南建议这样的透析患者需要静脉注射铁剂治疗。
2、铁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冠状动脉疾病是导致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铁过量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血清铁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新的危险因素。另外原发性高血压和脑梗死患者与血清铁蛋白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铁蛋白作为组织铁的可靠指标,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3、铁蛋白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
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很常见。尽管骨髓穿刺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但因是损伤性操作,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而且受到取材好坏的限制,所以仍需积极寻找简便可行、灵敏度高的缺铁性贫血指标。而血清铁蛋白能够反映身体贮铁状况,是贫血的常规检查项目。血清铁蛋白降低对于缺铁性贫血具有高度特异性,其检测较金标准骨髓穿刺铁染色损伤性小,参考范围为男性:30-300ng/ml,女性:10-200ng/ml。
4、铁蛋白与肿瘤的关系
目前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体内铁蛋白储存量增高可能与罹患肝癌、肺癌、结肠癌、食管癌、胃肠道肿瘤和胰腺癌、乳腺癌有关,特别是当肝癌AFP测定值较低时,可用测定铁蛋白值作为补充,以提高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