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胃蛋白酶原浅析
发布时间:2016-08-30   点击:

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 000,人胃黏膜中有7组胃蛋白酶同工酶原。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 I、PGII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 I(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7被称为PGlI(PGC),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PGⅡ,胃黏膜合成的PGⅡ约为总量的25%。胃几乎是PG的唯一来源,并且在分泌阶段的分泌量会发生变化,血清PG I和PGll反映了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PG(约1%)透过胃黏膜毛,故血清PG浓度可以反映其分泌水平。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是诊断胃癌的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利用血清PG检测进行早期胃癌普查,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及胃溃疡方面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以下主要从胃蛋白酶原与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良和恶性胃溃疡四方面闸述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的临床应用。

 

一、PG与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惟一途径。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这两种途径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使胃癌难以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在临床上,测定血清PG I和PG II的水平及其比值有助于胃溃疡及胃癌的鉴别诊断。过低的PG I和PG I/PGll应警惕早期胃癌。由于血清PG的含量直接反映胃黏膜的功能,胃癌患者血清PG I水平明显下降,表明胃癌患者胃黏膜分泌能力下降。80%以上的胃癌伴有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可导致胃黏膜主细胞丢失,从而影响其分泌功能;胃癌患者血清PG I水平明显下降与胃癌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从而分泌降低有关; 血清PG I及PG I/PG II明显下降对监测早期胃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PG与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胃良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因子。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能改善急性和慢性胃炎,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使低度恶性得到治愈,并有可能终止胃癌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刺激主细胞,通过增加主细胞内钙离子流、cAMP.和磷酸肌醇浓度而刺激PG的合成分泌,主要分泌PGⅡ,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以改善炎细胞浸润,恢复胃分泌功能。通过除菌治疗后的PG变化能够判定治疗效果。应用PG I/PG II比值意义更大,比值升高说明疗效显著。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PG的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 I、PGII水平和PG I/PGII的变化可能与胃黏膜组织形态的改变有关。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受试者中PG I和PGlI水平明显升高。在幽门螺杆菌阴性受试者中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PGI和PGlI与高胃窦炎症评分显著相关;在控制炎症和活性后,仅PG I与年龄相关。由于有毒力菌株数量少,不能对毒力因子的作用进行评价。多因素分析发现胃窦炎症评分和pG I水平独立相关。ROC分析显示PG I和PGlI对预测胃窦炎症鉴别能力较低。提示PG水平主要反映胃窦炎症,但其并不能作为判断消化不良患儿幽门螺杆菌阳性或阴性胃炎的有效筛查试验。


三、血清PG浓度可作为胃酸分泌的检测指标

一项幽门螺杆菌阴性或阳性日本受试者的研究显示,尽管以往研究表明,血清PG I的水平和PG I/PG II的比值均与最大胃排出量呈正相关,但这一关系可能在幽门螺杆菌阴性或阳性受试者之间存在差异。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受试者中,PG I水平和PG I/PG II比值与胃酸分泌量显著相关,其中后者与胃酸分泌量的相关性更强。在幽门螺杆菌阴性受试者中,PG I的水平与胃酸分泌量显著相关,但PGI/PGll比值与胃酸分泌量无相关性。表明,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血清PG水平和胃酸分泌量的关系会有所不同。因此,当把血清PG水平作为检测胃酸分泌的一个简单的指标时,需要考虑到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因为胃酸分泌量对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或阳性受试者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通过血清PG浓度估计胃酸分泌量可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四、PG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

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是临床上重要的问题。联合测定血清PG I和PG I/PG II比值是判定正常胃底黏膜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乃至胃癌的合适、可靠的无创性试验,有胃底腺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血清PG I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 I/PGII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血清PG I水平与消化性溃疡呈正相关,提示PG I升高者有溃疡可能,且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清PG I水平升高者,应注意其是否存在溃疡的可能性,对于临床上无症状溃疡的鉴别具有意义。血清PG I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II与胃底黏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泌酸过多有着密切关系,血清PG I与溃疡的相关性也反映了这一点。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 I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 l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腺假幽门腺化生,PGI/含量会随之增高,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1分泌会减少,PG I/PGII也会发生变化,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总之,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作为萎缩性胃炎的高敏感性指标,可将胃癌的高危人群筛选出来,同时胃蛋酶原可有效反应胃癌整个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其作为胃癌的早筛指标将获得大力的推广。

 

请点"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了解明德生物胃蛋白酶原Ⅰ、Ⅱ联合检测试剂盒

联系我们
Contact us